沈阳城市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省教育厅就业工作的要求,面对疫情影响,多措并举,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截至8月底,全校2467名毕业生,已落实毕业2228人。
一、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就业动态推进工作机制
1.提高站位 超前部署 学校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充分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积极促进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全校就业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推进。学校于2022年3月即召开了沈阳城市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确定了就业工作目标,校长与各二级学院签订了就业目标责任状,全力推进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建档立卡 限期“销号” 各专业根据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就业意向、签约情况等相关信息,汇编成毕业生就业“动态清单”。学校每周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发动全校教职工利用社会资源,搜集就业信息,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学校以专业为单位建立网格化就业管理模式,实施就业承包“销号”制度。学院将每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责任落实给系主任、专业辅导员、班主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保每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就业帮扶。责任教师通过“点对点”联系的方式,动态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就业观教育、招聘信息推送、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签约流程指导等全方位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3.压实责任 强化考核 在就业工作中,学校搭建就业平台,学院统筹就业资源,专业教师与毕业生精准对接,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学校制定《沈阳城市学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教职工个人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的贡献作为教师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学院按照就业工作责任状的要求,二级学院院长靠前指挥,挂图作战,天天督、周周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全员参与 齐抓共管 学校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优势,积极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截止目前,已访问企业100余家,拓展岗位1000余个。此外,我们积极参加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共获批36个项目。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发动全校600余名教职工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背景和专业、行业资源优势,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目前,仅机关教辅人员就已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425个,就业岗位3012个,成功推荐毕业生就业305人。
5.优化队伍,强化指导 学校创新性地优化了就业工作队伍,辅导员由原来的年级制下沉为专业辅导员。这样,学校所有辅导员都能够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确保了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不断线。为提升辅导员就业工作能力,学校共组织开展30余次线上、线下业务培训,包含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工作统计方法等。召了10次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树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12人在全校给予表彰。各专业辅导员均建立了就业工作台账,详细记录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学校则通过走访、检查方式,强化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二、打造短视频矩阵 催生就业工作新动能
1.超前短视频布局 多平台协同发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设立了143个短视频账号,形成了“多维度”的短视频矩阵。通过短视频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毕业生作品,发布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短视频,助推毕业生就业。截止目前,累计发布原创短视频作品3000余个,浏览量达2360万,点赞量达80余万。
2.宣传办学特色 提高就业影响力 上述海量的短视频作品在展示学校办学特色、讲述校园故事、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同时,助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暖心毕业“寄” 沈阳城市学院全体辅导员为2000余名未能返校毕业生邮寄行李的视频,播放量达到60余万。3-6月期间,学校为毕业生提供83场求职技能和心理健康直播讲座,在线粉丝数量超过4万。
三、面对就业新形态 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1.专业融合 以变应变 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把人工智能、BIM技术、融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44个专业中植入了180门相关课程,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创新性地建设了职业体验中心,打造了集实验、实践、实战为一体的校内职业能力训练平台28个,在职业实境中开展真实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拓宽能力 适应就业 随着就业新形态、新模式的快速成长,全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等在线经济岗位缺口急剧增加。学校邀请了字节跳动、快手等在线经济运营团队,为有志从事相关职业的毕业生开展在线直播授课36场,在线培训学生1321人次,191名毕业生成功实现转型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