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上外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大精神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培育全球治理人才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 、全球视野和 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
学校搭建 “跨”“通”“融”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培育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 、国际组织人才 、外事外交人才和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等 。本科生国内深造率从疫情前的 10 . 85%增长到了今年的 23% 。毕业生中,逾八成赴外事 、外交 、外宣 、 外贸等涉外领域就业 ,其中逾九成投身“长三角”经济带 、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 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就业地域 。学校积极宣传和鼓励毕业生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 组织实施的 “选调生” “村官”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预征入伍”等就业项目 。本年度有 22 人加入西部计划 ,其中17人为研究生支教团 、3人为美丽中国支教 、2人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2名毕业生毕业后应征入伍 。
上外重点推进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到外事外交领域工作 ,取得明显工作实效 。2016年至今 ,通过学校与国际组织实习协议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实 习协议项目以及个人自主申请等途径 ,成功推送了 121 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 。 全校共7名同学通过评审 ,荣获复旦大学 “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奖学金项目 “荣昶学者”荣誉称号 ,共推送32名赴国际组织相关岗位实习实践 。创新创业 方面 ,有 5 名本科生和 2 名硕士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并成立了公司 ,创业公司 开展的业务主要为文化创意 、 日用商贸 、教育培训 、翻译服务等 。
(二)提高就业工作站位 ,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贯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工作要求。党委常委会 、校长办公会定期研讨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委书记 、校长靠前指挥 ,到就业工作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 自今年 4 月以来 ,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七场院系就业工作推进会,从学校人才 培养高度指导推动就业落实工作 。
加强学校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 。强化二级 单位(院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积极推进 “上外就业百日 冲刺计划”。各院系院长 、书记 、研究生导师 、本科生班主任和学工队伍分工合作 ,全力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精准到位 。
(三)主动研判内外形势 ,攻克就业工作难关
狠抓 “一生一策”,盯准就业困难群体落实攻坚 。做实做细 “一生一策”台账 ,为每位毕业生 “点对点”提供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今年疫情期间 ,开辟 “线 上直播面试室”,全力保障学生线上面试需求 。加强毕业生深度辅导 ,从引导转 变择业观 、提振就业创业信心 、提升面试技巧三个方面入手 ,为毕业生提供 “量 身定做”的求职指导 ,并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 ,家校合力帮助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顺利实现就业 。
狠抓访企拓岗 ,盯准院系专业推进落实 。今年 ,按照教育部要求 ,学校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活动 ,共组织“上海- 国聘行动” “山东专场” “浙江专场”“大湾区专场”等20个场次的活动 ,与百余家重点用人单位代表开展交流 , 从源头拓展与学生需求和专业学科特点相符的优质岗位 。学校还重点采取就业政 策宣传 、住宿经费资助 、科研助理岗位设立 、第二学士学位扩招等多项举措 ,压实院系主体责任 ,开展就业工作过程监督 ,全方位为毕业生落实就业提供保障 。
狠抓全程指导,做到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全覆盖 。 以新生入学的专业认同、职业生涯测评 、生涯嘉年华为起点 ,到为中高年级学生量身定做的生涯指导手册 、就业指导课程 ,辅以灯塔个体职业咨询站 、职业团体辅导 、名企参访 、“周周招” 校园招聘会等 ,有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各类行业企业导师、校友导师助阵 ,采用团体辅导 、求职能力提升训练营 、校友茶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指导服务 , 做到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全覆盖 。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上海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历次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 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 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 ,倾力打造就业育人系统工程 ,着力优化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布局 ,努力丰富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工作内涵 ,继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 ,全面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